印度或将成为顺企走出去下一站 | |||
|
|||
2015年1月16日 《南方日报》
顺德制造业生产企业已经开始将目光投向世界市场。 ■投资者说 1月13日,在宝丽雅的产品样板间里,叶中平接受了来自大洋彼岸的荷兰国家电视台的采访,其中涉及到不少中国制造及其资本动向的话题。 而在一个月前,在顺德政府代表团出访非洲考察的过程中,叶中平作为随行的顺商代表深入了解了当地经济环境,并收集市场信息。 叶中平见证着以顺德为典型代表的中国制造业20年的快速腾飞,但也面临着人力、土地等要素成本高企的压力。 “事实上,这也是经济发展的规律使然。”在叶中平看来,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的200多年,产业转移的路线从最初的欧洲转移到美洲再到如今的亚洲,产业转移停留的时间越来越短。 “中国产业发展才经历了20多年,我们就开始谈论‘走出去’的话题了!”在“一带一路”的国家战略推动下,他研判,未来主动“出海”寻找商机的顺德企业将越来越多,居于“一路一带”_之上的新兴人口大国印度,也有望成为顺德乃至中国制造转移的主要承接地。 成本是驱动顺企“走出去”的第一要素 “有朋友曾与我开玩笑说制造业是与富人离婚,与穷人谈恋爱,我觉得是有道理的。”叶中平认为,制造业是“游牧民族”,对人力、土地等要成本甚为敏感,所以往往倾向于到价格洼地聚集。 在前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浪潮中,叶中平在顺德的小镇勒流投资设厂,除了有乡土情结外,某种程度上也就是看中彼时顺德廉价的生产要素。 “上世纪90年代,香港的工厂大多不能加班了,而且工资比较高,所以在1993年我们正式在顺德投资建厂。”叶中平介绍,由于当时国内市场的增长非常缓慢,所以当时企业的产品主要面向国外市场。 然而,2008年金融危机的来袭让国外消费市场的需求骤然下滑。“国外的经销商开始寻找更便宜的产品,到了2012年更是开始寻找比中国制造更廉价的制造商。”就在此时,叶中平发现,宝丽雅生产的烫衣板等家居用品中,人工所占的成本比例越来越大,利润也越来越薄。 在加快产品升级提升附加值的同时,叶中平也开始频繁到世界各地考察。“意大利、美国、巴西工厂,我都去过,它们工厂的自动化程度都要比我们高,因为它们的人工比较贵。” 2009年,在一个官方举办的论坛中,他曾大胆地预测:未来5年国内产业转移将会加速。“我当时对比分析过台湾和香港产业转移与蓝领工人工资的关系,发现当工人工资上涨到约4000元左右的水平后,制造业转移就会明显加快。” 如今,国内制造业的人力成本已经翻了几番,其水平已与叶中平当初的预判相差无几。“我身边的同行或朋友到埃及、印度等地办工厂的人越来越多。”叶中平告诉记者。 印度有望成为制造业转移最佳承接地 纵观世界产业发展史,自工业革命在英国肇始,全球性产业转移的浪潮一直在进行。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大概持续了100年左右,从大西洋转移到太平洋的美洲,历经70—80年后,又再次转移到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,最近一拨的转移则带动中国快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。 “仅仅用了20多年的时间积累,我们就开始谈论中国制造业‘走出去’的话题了。”叶中平认为,中国制造目前的体量已相当大,仅靠其内部的市场和资源难以完全消化满足。 而事实上,作为中国制造业的典型标杆,敢为人先的顺德的老板们也在这股“走出去”的新潮流中跃跃欲试。截至2014年,通过外经贸部门正规备案的、赴境外投资的企业累计61家,投资额达4亿美元。单是2014年1月—11月境外投资额就达到8365万美元,境外投资达13家,投资数量为历年_之最。 “制造业从高成本转移到低成本的地方去,本来就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规律,那么下一站是哪里,我认为是印度。”对今后的产业转移版图,叶中平如是研判。 他认为,要承接世界制造,必须有丰富且廉价的人力,方便的码头物流等条件,否则很难支撑起制造业的发展。“我比较早就到印度、埃及等国考察其产业转移的可能性,而印度本身具备三大无可媲美的条件,一是人力资源充足,二是靠海,三是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。” 在其看来,印度具备的庞大的人口红利,将有望成为继中国_之后又一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地。“目前印度的基础配套还相对滞后,所以不少人对印度的发展并不看好,但我是看着中国制造一步步起来的,现在印度的问题当初中国也曾遭遇过,随着进驻当地的制造业越来越多,配套等环节将会逐渐完善。” 海外乡亲能帮助顺商尽快融入当地 随着“丝绸_之路经济带”和“21世纪海上丝绸_之路”的国家战略加速推进,由此带动起的国际化商机也备受资本热捧。市场嗅觉向来敏锐的顺德人又能否在其中分得一杯羹? “顺德企业的转移能与‘一带一路’有多大的结合还不好说,因为‘一带一路’的概念很广,不只是单纯的产业转移,还有一些跨国大型基建的建设,这与顺德的关系就不太密切,顺德产业结构以终端消费品为主。”叶中平说。 然而,国域的差异也可能增加顺德企业在海外“淘金”的风险。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曾指出,中国企业国际化起步晚、经验不足,大多数企业对国际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虽有避险意识,但防范措施不力,政治、法律等因素,已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面临的主要风险。 即使是对“走出去”前景颇为看好,叶中平也坦言,尽管国内产业转移是大势所趋,但要真正出手还有待进一步观察,“关键是要找准时点。” 不过,他也指出,遍布海外的乡亲华侨,将是顺商闯荡海外市场的很有力的支点。最早来顺德投资办厂的就是顺德籍的香港人,而上世纪60年代,在香港也涌现了一大批顺德籍的华人银行家,这说明顺商早已完成国际化转型,海外的乡亲能起到很好的纽带和沟通的作用,帮助我们加快融入当地。 “当前顺德制造面临的是三大命题:转移、转型、升级,转型路上走的人很多,转移路上的人比较少,但我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多。”叶中平如是展望。 |
|||